近期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有点刺激脑神经。大概内容大致是一位复旦大学的老教授劝导学生不要有金融羞耻感。这是我第一次看到金融行业和羞耻感关联在一起,颠覆了行业没有贵贱之分的认知。据说金融羞耻的核心逻辑是:在国家捉襟见肘的困难时期,务虚的金融行业拿着远超过实体硬科技行业的高薪,是非常不合理的,不合理到应该感到羞耻。
的确,美国硬核科技主导下的大牛市令人嫉妒。中国金融业正在一片狼藉。房价、股价、汇价均出现大幅下跌,严重考验中国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集体限薪、降薪、退薪,税收倒查以及大范围的金融反腐和行政核查又在改变行业的生态环境。市场和行业均处于至暗时刻。如果说美国硅谷驱动下的股市是谷底不断抬升,中国A股,那就是个谷,铁打的低谷。同样是股票市场,人家交易的是价值,我们交易的是风险。作为一位金融行业从业二十多年的老油条,我认可中国股市表现带来的羞耻感,但面对金融行业的羞耻感还是忍不住要说三道四下。
先说说金融羞耻感论的参照系—高科技行业吧。毫无疑问,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重大技术进步几乎无一例外地需要持续巨大的资金投入,而这类资金投入属于风险投资,承担风险投资的往往是民间资本,而不是政府资金。政府可以成立所谓的某行业大基金,但是如果不是通过大基金去撬动民间资本,而是把自己当做主角,结果很可能是好心办坏事。由此可见科技公司,尤其是成功的科技公司是离不开金融资本的加持的,这点可以把市场名声在外的科技公司的股东名册拉出来一看便知。此外,科技公司上市后,证券市场给于的动态估值直接决定了这家公司的“科技含量”,甚至科技公司的核心成员的薪酬和身价也由这个估值来决定。甚至可以说,成功的科技公司大多都是由资本生出来并且养大的。金融行业羞耻了,科技行业还能强大吗?金融行业抽血(或者献血)了,科技公司还能喝到奶吗?金融行业和科技行业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还是共生共荣。

其次,在很多人眼里,和科技行业实打实生产产品,创造价值,提升社会福祉不同,金融行业显得更虚。看不到眼见为实的“硬”产出,并不亲民的业务模式,难以理解的高谈阔论,还时不时就整出个金融危机,让老百姓的财富灰飞烟灭,一副坏孩子的形象。我们不妨看看另一个参照系,美国。实际情况是,美国GDP中消费占了大头,消费中金融服务行业又占据大头。换句话讲,在美国,金融服务行业不仅创造了GDP,而且还是GDP创造的主力。其他发达欧美国家也大同小异。如果我们把某些支柱产业比作人体的重要器官,那么金融则是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这个系统失效了,可以说任何一个器官都会产生重大影响。金融行业和实体经济的几乎每个行业都发生关联,这也是为什么金融危机的影响如此全面,也是金融体系历来都是世界各国最重要最核心的存在。金融羞耻论实在让市场整体蒙羞。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工业发展成熟期,当今的中国工业面临的是各大行业的生产过剩。工业资本发展模式是规模发展,而金融资本发展的本质则是提升效率。在工业过剩达到一定水平必然转向对效率的追求,也就是说,工业资本发展到一定时期,不可阻挡地会进入金融资本快速发展模式。在房地产泡沫被刺破后,各行各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政府也一直在引导中国经济由投资模式转向消费模式。作为消费模式的主力,金融服务业理应在当下堪当大任,而不是现实情况下成为平衡产业发展的牺牲品。更重要的是,在当下中美金融战的关键时期,压制金融行业的发展无疑是自废武功,任人宰割。中国政府在如此脆弱的市场信心下想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必须同时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收入预期,必须依靠金融手段。笔者认为,发展中国证券市场,提升老百姓财产性收入,改变老百姓对未来的预期是解决当下难题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案。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既是当前最紧迫的问题,也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关乎中国经济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的重要方向。金融羞耻论实在是当下最大的悲哀!